日前,以长三角地区主流媒体为主的百余家全国媒体“走访新宁夏,见证新发展”,旨在通过新闻报道展示宁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面,推动宁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团先后深入吴忠市青铜峡、红寺堡、同心等区县,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记录和呈现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面。
酷暑中的宁夏大地,瓜果飘香,一派收获丰饶景象。田间地头满是人声鼎沸,工厂车间生产紧张有序,干部群众精气神高昂,上下一心脱贫致富。
“新闻报道对宁夏而言就是扶贫,”这是宁夏各级干部的统一认识,不管是名特优产品还是旅游景点,宁夏空前渴望提升自身知名度,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兑现属于自身的独特价值。
作为省级行政区,宁夏无论是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千米),还是人口总量(690万人),在我国属于袖珍省份,但优点是容易组织调动,“脱贫致富一个不落”。近年来宁夏人口和产业在向沿黄地带集中,各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居民稳步增收,城乡日新月异。
宁夏物产丰饶,最具特色的便是火红的枸杞,金灿灿的黄花菜,以及日益壮大的葡萄酒产业,这被当地人亲切形容为宁夏的“红黄紫”产业,枸杞,黄花菜和葡萄也成为宁夏民众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德润庄园枸杞种植基地内,丰产的枸杞一眼望不到边际,每天有多达四千位村民前来采摘,田间道路上一筐筐红彤彤的枸杞等待称重“交货”,采摘一斤1.2元,不仅有青壮劳力投身,老人和小孩也齐上阵。润德庄园负责人郭嘉介绍,枸杞采摘季,村民每人每天收入可达150元左右,采摘一季枸杞可净赚劳务费3000元左右。
宁夏的枸杞生产已确定进入现代化工业加工阶段,已有200多家企业投身枸杞生产和加工领域。目前宁夏种植枸杞已超100万亩,枸杞干果总产量20万吨左右,总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已是年综合产值超150亿元的“富民兴宁”产业,产品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还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宁和吴忠等地枸杞核心产区农民家庭收入60%以上来自枸杞。
红寺堡区是宁夏扶贫开发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生态移民区。1998年开发建设之前,这里是一片偶尔用作射击场所的干旱地带。有了引流而来的黄河水,从西海固搬出聚居在此的勤劳人民,经过反复摸索,在这片富硒的土地上,种出优质的富硒黄花菜,用汗水浇开了幸福花。
目前红寺堡黄花菜种植已达8万多亩,注册了“塞上阳光”红寺堡富硒黄花菜公共品牌。这几年黄花菜干菜每斤收入在50元以上,作为闽粤菜肴的高档食材,产品在东南沿海很是畅销。当地农民向记者测算,黄花菜种植收益是先前种玉米的十倍以上,每亩纯收入在6600元以上。目前红寺堡已经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基地20多个,慢慢的变多农民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投身种植公司赚取劳务收入。在红寺堡区,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民,当地鼓励他们加入合租社,一些大型种植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00户,种植黄花菜近两万亩,黄花菜产业慢慢的变成了红寺堡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金条”产业。
宁夏正成为中国葡萄酒“厚积薄发”的主产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葡萄种植区集中于贺兰山东麓,这里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冲积扇之间,南北横穿北纬38°这一世界级葡萄种植黄金带,不仅是我国最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区,也是世界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产区之一,国际国内不少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前来种植葡萄设立酒庄。
目前宁夏已形成沿贺兰山东麓北起石嘴山南至红寺堡、南北纵横200余公里的葡萄酒产业带,已建成大小不等特色各异的酒庄200多个,直接从事葡萄酒产业的人员就达12万人。
红寺堡区是宁夏种植葡萄最密集的地区,罗山脚下遍布一眼望不到边的的葡萄园。种植总面积已超十万亩,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霞多丽、贵人香等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在这里聚集。目前在红寺堡注册的葡萄酒企业有28家,已建成酒庄18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年产成品酒800多万瓶,现已培育出包括千红裕、东方裕兴在内40多个葡萄酒品牌。
对于无法靠种植养殖业脱贫致富的人们,当地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帮扶原则,创造条件让他们就近工作成为产业工人。
如此一来,不仅完成把富余劳动力从泥土中解放出来,农民生活方式逐渐向市民转变,“家门口的新工厂”也让宁夏各地脱贫致富变得更轻松有效。
“巾帼扶贫车间,助力精准脱贫”:红寺堡鲁家窑片区的萧红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几十台电动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操作娴熟,一件件成衣被缝好。该厂女工大多数来源于周边的贫困户,她们家里有老有少,只靠丈夫打工或者务农的收入难以维系家庭开支。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不仅能多一份收入,还可兼顾照顾好家庭。这些女工保底收入有1800元,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人来此上班,便可实现脱贫。
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顾名思义,天旱地瘠。居民以往守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始终不能脱贫致富。如今,男人们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村里的“扶贫车间”解决了上百名贫困妇女的就业问题。由福建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援建设的闽宁协作扶贫车间就建在村里,生产阿拉伯世界流行的衣帽服饰等外贸产品,由于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当地只管做不管销,在车间工作的村民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元左右。
央企践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宁夏扶贫,颇为见效。中核集团与同心县联手探索,走出了一条建起产业园区、变“输血”为“造血”的长效扶贫模式。2017年以来,中核集团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中核集团扶贫产业园,目前已入驻蓝欧纺织、闽江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十多家家,有效带动了服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中核(宁夏)同心防护公司是当地第一家上规模的现代化服饰企业,公司员工332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附近贫困户。他们加工制作中核集团所需的各类工作服,每月人均收到可达3300元以上。按一家平均五口人计算,中核(宁夏)同心防护公司已带动了一千多人脱贫,并且带动了当地运输、物流、餐饮等配套行业发展,为贫困人口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三线建设时期上海等地的内迁企业,为宁夏现代制造业奠定根基。尽管大部分已经不在,但也有一些顽强存活下来,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巨头,最典型就是控制阀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吴忠仪表。
作为全国优质奶原地,宁夏也成为伊利集团核心产区,宁夏伊利乳业的工厂,甚至比伊利呼和浩特本土的生产车间更为先进。
吴忠仪表原是1960年代从上海迁来吴忠的工业公司,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产品实现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并可与国外著名公司同台竞技。吴忠仪表能生产适用于极端环境的控制阀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石油化学工业、煤化工、电站、核电等领域,若干领域控制阀全面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目前,该公司为中俄石油管线量身定制的若干高精控制阀,正在加班加点赶制。
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厂几乎看不到人—— 伊利集团在吴忠市构建和升级了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在业内率先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奶源基地从奶牛出生即为其建立养殖档案,工厂无尘车间开放透明。目前宁夏伊利的产品已销售全国27个省区市,去年伊利集团再投资19.5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的高端液态奶新工厂,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体液态奶生产工厂之一。
奋斗在脱贫致富一线者众,宁夏各地从种养殖大户中脱颖而出的致富能人随处可见,他们已成为特色产业的领军人物。
一些在商贸和实业领域取得成功的企业家,扩大在家乡乃至其他更需要产业支撑的地方投资,成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带路人。
马奇虎在宁夏吴忠是位知名企业家,出身贫寒的他从走街串巷收羊毛开始创业,如今慢慢的变成了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他在同心县创立的伊兴羊绒制品公司是一家以绒毛加工、流通为主,带动商贸服务业齐头并进的非公有制企业,年生产无毛绒500余吨,实现产值3.1亿元。该公司生产的无毛绒产品质量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为延伸产业链,他创立“伊兰馨”品牌,生产全品类羊绒时装,并在宁夏银川和江浙沪设立专卖店。对于宁夏的脱贫致富,作为本土企业家的他,他有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他对社会责任的兑现,通过努力经营好企业来实现。
寇启芳是宁夏滩羊高端羊肉产业的领军人物,各地客商和她“催货”的电话整日不断。她从一个下岗女工,用了20年时间,在红寺堡一片荒原上创立了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孕育出我国最大的基因编辑羊群,喂养出具有“大理石花纹”的高端滩羊肉,市场行情报价是常规滩羊肉的两倍以上。为带领更多百姓养殖滩羊致富,她的“寇启芳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攻克技术难关,让滩羊养殖成本变低,质量持续提升,推动宁夏滩羊走向全国高端餐饮市场。
和在武汉登上黄鹤楼俯瞰清秀壮美长江一样,置身宁夏黄河楼便将黄河的雄浑多姿一览无余。
没去过吴忠的人,鲜有知晓宁夏竟然还有座形似黄鹤楼的黄河楼。该楼是宁夏打造沿黄城市带标志性建筑物,位于青铜峡市(吴忠市下辖的县级市)黄河西岸、滨河大道东侧,建成于2012年,高108米,由主楼、角楼、牌楼、十二生肖图腾柱、镇河铁牛等附属建筑和雕塑组成,正式定名“中华黄河楼”。
黄河楼整体风格为仿明清的古建筑,主色调是中国红和富贵黄,屋面铺装金黄色琉璃瓦,恢弘大气。
十二生肖图腾柱卫拱黄河楼,临河处还建有一尊比兰州“黄河母亲”还要高大雄伟的“黄河女神像”。
入口牌坊正背面分别悬挂“大哉黄河”、“美哉黄河”大字,道出了母亲河景仰者的心声。
黄河楼里内设黄河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展览馆、黄河宁夏历史文化展览馆、黄河印象展览馆、黄河文化演艺厅等,展示有史以来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也凸显了“九曲黄河富宁夏”的地方特色。
置身黄河楼顶楼八楼的观景台,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望去,景色各异,流淌的黄河水与围堰中湖水“泾渭分明”清晰可见,青铜峡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象也掩映在一片碧水青翠中。
设计灵感来源于上海外滩和北京奥体中心(鸟巢),青铜峡城市新区也营造出属于自身个人的“高大上”片区。黄河在宁夏不仅滋养了万顷良田,也孕育出沿河一座座水景新城。
“万里黄河绕九曲,千古风流汇一楼。”青铜峡市黄河楼景区承载了提升宁夏旅游品质的厚望。
除了黄河楼这一为挖掘黄河文化打造的标志性建筑外,近年宁夏以黄河文化为轴心,还建设中华黄河坛、青铜古镇等旅游景区,打造出一条“黄河文化展示线”。
尽管是新建的仿古建筑,黄河楼对标黄鹤楼、滕王阁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楼,让自己会变得“浑身是宝”,目前已成为全方位展示黄河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博物馆、黄河文化汇宁夏的重要载体和西部地区人气高涨的知名旅游景点,去年入围“神奇西北100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