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阳社区地处老城区,居住的居民大多为老年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显得很重要,了解到辖区部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大都只限在自己的家里,与邻里也不怎么往来,生活变得更单调枯燥,为了让独居生活的更加幸福。
岷阳社区特为独居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促进老人更好的融入社会,进一步做深做细“特殊人群”关爱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和宗旨,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
服务对象朱婆婆(化名),1947年生,今年77岁,小学文化,服务对象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等),但精神状态相对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尚可。通过与服务对象接触发现她听力较差,需近距离交流。性情慢热,不爱说话。老伴多年前去世,自己独自生活在一套套房里。
朱婆婆现在几乎不出门,常常一个人默默流泪,感觉自己没用。曾想过改变一下现在的生活方式,却缺乏勇气。朱婆婆的两个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对朱婆婆的关心很少,大女儿节假日的时候给朱婆婆打电话。小女儿从不主动打电话给朱婆婆。平时很少与邻居沟通,缺乏社交活动,导致社交圈子狭窄。
朱婆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长期需要药物控制。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她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影响她的生活质量。
朱婆婆的孤独感强烈,两个女儿结婚在外地,回家陪伴的时间较少,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没有一个可以倾述交流的对象,她感到无助和孤独。她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呆在家中,缺乏热情和动力,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觉得自身没有用处,这种不积极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剧她的孤独和悲伤。
朱婆婆的社交圈子狭窄,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这可能会引起她感到被孤立和忽视。朱婆婆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这限制了她的社会参与度和归属感。
朱婆婆需要他人的陪伴和关爱,以缓解她的孤独感。这能够最终靠定期探访、电话问候或视频通话等方式实现。她需要参与一些能够激发兴趣和热情的活动,以提高她的生活品质和自我价值感。
服务对象周围也没什么朋友,社会参与度低,社交生活圈子小,需要协助服务对象挖掘资源来重塑支持系统。鼓励她参加社区同辈群体的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推进系列服务计划顺利实施,最终帮助服务对象成功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链接家庭医生,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和护理支持,让朱婆婆对健康知识更了解,提高她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2)社工和志愿者电话、入户陪伴,缓解她的孤独感,让她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帮助服务对象展示自己的特长,提升自我认同,实现自我价值。
(3)增强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入。教会服务对象一、两种交友的方法,增强服务对象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社工鼓励案主热情参加一、两次社区活动,促进其主动融入社会当中,增强自身社会交往能力扩宽她的支持网络。
(1)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的潜力。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而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
因此,本案例从人本主义疗法出发,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朱婆婆的个体需求,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要建立与朱婆婆之间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关系,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更愿意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患者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和价值,引导朱婆婆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肯定她的成就和贡献,同时鼓励她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以此来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
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则是与服务对象搭建信任关系,社工需设身处地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实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使朱婆婆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纳社会工作者,了解朱婆婆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的服务奠定关系基础。
在上一阶段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后,依据需求做初步服务计划。链接家庭医生定时进行电话医疗关注,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和护理支持。引导独居老人进行自我探索。
在发现了朱婆婆的潜力和优势,为独居老人提供无条件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情感上的理解和关爱,还体现在对老人自我实现过程的鼓励和引导上。
独居老人往往缺乏社交互动,这轻易造成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工作者需要教会老人交友方法,并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等,以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初次见面社工选择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到服务对象家中进行面谈,让服务对象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可以让案主放松心情。同时也能了解到朱婆婆的生活环境。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社工和服务对象相互认识,社工首先向朱婆婆问好,关心她最近的身体健康情况。随后社工进入主题,和朱婆婆相互交流,收集了服务对象家庭基础信息、服务对象身体情况、需求等。
朱婆婆表示,现在身体也不怎么好,也没有人关心,人老了有什么用哦。社工耐心的倾听她的苦闷,让朱婆婆感受到了社工对他的理解和关心,交流后期案主逐步放松,社工告知服务相关事宜,与服务对象建立服务关系,并约定下次家访。
社工和志愿者到达案主家中,与朱婆婆进行亲切的问候和寒暄,缓解了朱婆婆的孤独,营造轻松的氛围。询问朱婆婆近期身体健康情况化。链接了家庭医生不定时的进行健康检测,朱婆婆也可以每时每刻咨询医生健康问题。社会工作者帮助她在手机上设置提醒闹钟,确保按时服药,来帮助她规律做好健康管理。
社工引导朱婆婆回顾以前的经历,朱婆婆告诉我们她以前买房、带小孩、工作的经历,为了家庭付出很多,以前也是肯吃苦的人,自己学了编织手工,以前还编织篮子进行售卖补贴家用。
朱婆婆表示一个人待久了,就不想出去和别人交流,但是自己又会觉得难过,生活没什么意义。社工肯定了朱婆婆的付出,夸奖了朱婆婆的优点,鼓励朱婆婆改变现状,她会手工又勤快,可以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别人。
社工从朱婆婆的兴趣爱好出发,和朱婆婆沟通,让朱婆婆将自己的这项手艺分享给社区居民,社工会无条件的支持她,可以为他链接资源,安排好场地等。
朱婆婆从刚开始的犹豫不觉、害怕自己不行,经过社工的鼓励最后同意尝试。经过社工安排朱婆婆开展了一场手工编织分享活动,让服务对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交了新朋友,扩大人际交往圈,帮助她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由朱婆婆给十多名居民讲解编织手法等。朱婆婆在活动中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3个伙伴的主动加了微信,方便以后交流。朱婆婆向社工表示最近很开心。
本次在朱婆婆家见面,朱婆婆热情的邀请我们坐,还想亲子洗水果给我们吃。通过前期的服务,朱婆婆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自信了,变的爱说话了。朱婆婆告诉社工,交到朋友的感觉很好,还想在自己的院落多交一些朋友,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交流。社工收集了几个交友的方法,从简单的热情的打招呼到关系的维护都告诉了朱婆婆。并鼓励、邀请他参与社区的活动,让她学会邀请她刚认识的朋友一起来参加,逐步提升他们的关系。朱婆婆热情参加社区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也搭建了她交友的平台,从而增强了她的社会支持网络。
(1)信任关系建立:社工通过设身处地理解、坦诚交流等技巧,真诚的和朱婆婆交流、关心,成功地与朱婆婆建立了信任关系。
(2)健康关怀与自我探索:我们有效地链接了家庭医生,为朱婆婆提供了必要的健康指导和护理支持。通过自我探索,引导她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帮助她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3)无条件支持与自我价值实现:通过为朱婆婆提供了无条件的支持,鼓励她展示自己的特长,不仅让她结交了新朋友,还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4)社交互动与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我们教会了朱婆婆交友方法,并鼓励她热情参加社区活动。
(1)生活品质提高:朱婆婆的健康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她学会了规律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减少了疾病带来的困扰。
(2)心理健康状态改善:朱婆婆的心理健康状态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她变得更开朗、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孤独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她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3)社交能力增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交友,朱婆婆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她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与10位新朋友建立了新的友谊和联系,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4)自我价值实现:朱婆婆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1次和参与社区活动2次,实现了自我价值。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5)社会融入度提升:朱婆婆成功地融入了社区,成为了社区的一员。她热情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1)经验总结: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是服务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真诚的交流、关心和倾听,成功地与朱婆婆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为后续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了社区资源,如家庭医生、志愿者、社区活动等,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2)不足:由于服务时间的限制,我们没办法对朱婆婆进行长期的跟踪和陪伴。未来,我们大家可以考虑建立长期的关爱机制,确保她能够持续地得到支持和帮助。
本个案中的从兴趣爱好出发、综合的服务计划、资源的整合的服务模式和社工专业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其他社区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地真实的情况,制定适合本社区的独居老人服务方案。提高社会对独居老人的关注和关爱程度,让更多的独居老人融入社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独居老人的良好氛围。
本个案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朱婆婆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变,还具备极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它证明了通过综合的服务计划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我们大家可以有效地解决独居老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融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