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站在山东省济南市老城区的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内,阳光斜照在几棵老树上,颇有历史沧桑之感。2022年底至今,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修缮两年时间,效果初步显现。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管理使用单位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下决心把这里做成样板工程。
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位于济南市市中区上新街51号,东侧不远是齐鲁医院、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以及作家老舍等一大批名人的旧居。1934年修建时,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周边是济南市的“富人区”。
位置的特殊,只是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众多独特性的冰山一角。万字会是民国时期具有全国规模的宗教性社会救助团体,起源于1922年在济南成立的民间宗教组织——道院。1934年至1942年,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耗时8年建成,占地20亩,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落成时,院内辰光阁是济南当时最高的建筑,向北可直接眺望趵突泉、大明湖。
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共四进院落,遵循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布局,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置。自南向北依次为影壁、二进院大门、前殿、母殿、辰光阁和后罩房,两侧设置厢房、回廊及侧门。其设计理念堪称中西合璧:屋顶、斗拱、油饰彩画遵循明清官式建筑做法,内部空间、门窗、装饰装修则借鉴西方设计模式。建筑材料是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的一个亮点。与传统古建筑多用木制材料不同,其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加大中轴线主体建筑进深和体量;同时,用钢筋混凝土仿制明清官式斗拱、雀替等构件,体现当年建造人员的工匠精神。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因为独特的设计理念、建造手法和宏大规模,被业界公认为山东现存近现代建筑中顶级规模的仿明清官式建筑群。
虽然处在休工期,郑洋坤没事的时候经常往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跑。郑洋坤是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也是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修缮保护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个建筑群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看点。比如,一进院的琉璃影壁,就体量而言能位居全国前列。”介绍起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郑洋坤如数家珍。他说,琉璃影壁修缮难度看似不大,实则需要“绣花功夫”。比如,影壁的部分垂兽掉落需要替换,必须将其他现存的垂兽取下,拿到琉璃瓦厂原样翻模“订烧”,同时,要保证外观色彩、造型以及涂釉厚度达到一致。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孟令谦和记者说,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修缮保护项目虽然过程繁琐,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因为近百年前的建筑工艺会通过修缮保护过程体现出来,让人惊叹于当时建造人员的智慧与技巧,对当下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产生启发。以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的木柱油饰为例,因为年深日久,木柱上的油漆剥落。从清除旧油漆的“砍活”,到“撕缝”“下竹钉”“扫荡灰”等,看似简单的木柱油饰总共需要13道工序。由于部分工序之间需要晾干,因此,木柱油饰完工至少得3个月。
古建筑的修缮就像做手术,容不得丝毫马虎。为实现最稳妥的保护性修缮,在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修缮初期,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项目团队先进行样板测试,试验混凝土屋顶、木柱油饰等的修缮材料和工艺效果,达到预期之后,再进行大规模修缮。
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的西侧,有一排不起眼的青砖平房,其中一间是修缮保护工程人员的办公室。办公室被隔板分成两间,北边一间小的放置两个上下铺供值班人员休息;南边一间放置一张长桌、几把椅子,桌上堆满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的修缮方案和施工图纸,地上则是山西等地运来的青砖、琉璃瓦件。
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项目工程部主任顾宪凯说:“青砖是从山西开车拉回来的,计划铺在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内。但是不知道哪种砖更结实耐冻,所以每样拉来两块,今年冬天全都铺在地上检验一下质量。”办公室没有暖气,他和同事靠一台空调取暖。桌上有一本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的介绍文稿,已经被勾勾画画成了旧书的模样。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每年开展几十个修缮保护项目,但是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在全院干部职员心中的意义不同。这个不同,也许源于这座建筑群的未来规划。为保证文物建筑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山东计划将修缮后的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打造成为古建筑博物馆。届时,市民游客不仅能欣赏传统建筑构件,还能了解山东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营造技艺。
站在万字会旧址济南母院的辰光阁上,能够俯瞰近期改造完毕的济南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上新街,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正在举起手机拍摄辰光阁山花彩绘。不远处,上新街清末民初的民居错落有致,在蓝天下显得悠然宁静。郑洋坤说,他期待的不仅是对一个文物建筑的开放,更是对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切呼唤。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建筑的魅力,推动文物事业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层次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