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积累资金、自己当老板,这是许多打工者的愿望三部曲。事实上,想得人多,能做的少,能做成功的就更少。
周勇1988年从林业专科学校结业后,分配到家园的林业站作业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托人调到了城里。不想过平平日子的周勇总算下定决计,于1993年怀着挣点钱养家的愿望辞去职务到了上海周边的一个卫星城市。
初来乍到,通过盛暑中处处奔走寻工的辛苦,周勇靠着一张大专文凭幸运地应聘上了一家外资企业的出产线管理员的职位。
说是管理员,每天也要在高温下作业将近16小时,其时的许多企业的出产车间里都没有空调设备。
周勇静下心来,重复调查揣摩,20多天后就将一份见解独特的出产流程改善方案送到了公司领导面前;没想到这份看似浅陋的建议书居然无意中在许多当地契合了工业工程的原理,颇受出产副总的器重。
三天后,他就调进公司方案部任方案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周勇升到方案部主管,之后他又晋升到出产部部长,手下管着千余名职工,月工资也将近5000元。
过了一段时间,周勇想快速致富,决计把打工几年的积储都拿出来做点生意,所以他出其不意地辞去职务了。
辞去职务后,他先与一位朋友合伙筹集了30万元,从外地购进了几车较为宝贵的生果拉到市里卖;但毕竟隔行如隔山,由于缺乏经验、门道不熟,终究生果蜕变,血本无归,周勇单方面就亏了10多万元,这一下把4年打工的钱全赔进去了。
由于作业的联络,周勇萌发了做服装的想法。他边上班边使用业余时间参与北京服装学院在当地建立的服装设计面授班,1998年他再次辞去职务出厂,正式进入服装生意。
刚开始,他只能在联络好客户后托付公司定做,这样只能赚一点介绍费。第二年,周勇自己出资了近20万元建了一家作坊式的服装厂,专门给工厂加作业业服。
“老板是天然生成的吗?我信任大部分都不是!关键是注重自己的每一步,给他人打工的阅历,便是培育一个有心人成为老板的最好讲堂。”
1、 楼梯是一步一步爬的!领会一下俗话中为什么用“爬”这个字眼,可见许多人都清楚:干作业是要吃点苦头的。
2、 想一下他人成功前的弯曲与崎岖,是不是可以平衡自己的喜爱诉苦的心态——由于你支付少过他人,承当的价值少过他人,所以得到的少过他人,本来也算得上是比较公正的。有什么可诉苦的呢?。不信的话,打听一下李嘉诚每天作业多少个小时好了。这里边其实只牵扯到一个生活方式的挑选,并没有肯定的孰优孰劣的问题。